專注力的文章都還沒寫完,目前又在準備八月份的家長座談會,談談職能治療師最愛(?)談的感覺統合!

在從事兒童發展和早期療育工作的時後,常常需要花很多時間向家長解釋何謂感覺統合。

 

您是否也疑惑為什麼手指碰一碰就是神經連結不好?為什麼治療師要叫小孩子轉圈圈?或是為什麼只是再問一些生活發生的事情治療師卻在奮筆疾書紀錄?

 

即使在市面上和網路上已經可以獲得許多關於感覺統合的文章和書籍(我個人就收藏好多本!),但是大多家長還是常反應沒有時間去閱讀,或是讀了覺得好像有點懂但又不是很懂。有感於還是有許多人對感覺統合充滿奇奇怪怪的印象和焦慮,這次終於一個機會可以和家長介紹感覺統合,讓人覺得責任重大!

  是行為還是感覺問題(2015)  
 

坊間充斥著關於感覺統合的神奇和無用的資訊,感覺統合已經被過度引用和誇大了!身為職能治療師對於此現象是既高興又覺得難過。高興的是感覺統合這個名詞已經成為社會大眾都可以提起的名詞(這是無數人努力的結果),難過的是有許多人未曾深入理解此理論就貿然使用(這是我們還需要努力的地方!),產生許多不如預期結果,卻歸咎到感覺統合的無用上,很可惜。希望我能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感覺統合認知,減少對這些兒童不必要的誤解。

 

另外在我工作上也常聽到家長甚至其他專業人員提出對於感覺統合的疑問,大約為以下5種:

 

  1. 1.         ○○說研究顯示感覺統合都沒有效耶?
  2. 2.         **說感覺統合只對3歲以下的小孩子有效?所以我的小孩不用做職能治療!
  3. 3.         聽說做感覺統合會讓我的孩子變聰明耶,好像說跑步不會變聰明,要盪鞦韆才會!
  4. 4.         既然做任何事情都有感覺輸入,那為什麼要做感覺統合治療?我在公園就可以盪鞦韆和溜滑梯了!
  5. 5.         我的孩子有在☆☆地方做感覺統合,但我覺得都沒有甚麼改善耶!

 

先澄清一下,職能治療師是感覺統合的專家沒錯,但不表示職能治療只會做感覺統合治療(不知道這是不是回答了第2個問題?)。感覺統合理論是由職能治療理論發展出的專業理論之一,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了。但是在台灣大部份關於感覺統合的資訊,都侷限在職能治療師的領域內,甚至其他醫療人員或是幼教老師對感覺統合都是一知半解,所以許多職能治療的前輩甚至新人都致力於向社會大眾解釋這們專業的知識。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並非是個都市傳說,或是新興的輔助醫療,是一門關於大腦功能和行為與學習表現的科學。關於感覺處理(Sensory Processing)議題的關注和研究已經發展了超過50年,在1970年代以前,就有一些學者注意到有些人(像是某些小孩某些暈眩症中風病人等等),對於感覺(像是視覺聽覺動作)會有異常的反應。到了1970年代Jean Ayres博士建立了感覺統合理論和提出治療的基礎,經過嚴謹的研究證據,提供治療方向和策略,被廣泛的應用在處理感覺相關問題,和由感覺引起的行為問題上。許多職能治療師都將此基礎運用於臨床和研究(包含神經病理學兒童發展等)。而一些人的主動分享(像是Temple Grandin天寶.葛蘭丁女士,同時也是一名自閉症患者,將自己的經驗出書),讓社會大眾能更理解甚麼是感覺統合異常,估計全球有10-15%的孩子有此問題。

 

美國職能治療協會(AOTA)發表的文章中表示,感覺統合障礙(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是需要職能治療師透過標準化評估工具,受過專業訓練的臨床觀察,和結合家長與老師的觀察結果,才能做出的結論。所以近期感覺處理失調(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名詞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甚至有些人把兩者劃上等號。感覺處理(Sensory processing)是一個更通用的術語,來描述神經系統如何偵測傳送處理感覺訊息。所以目前有些人傾向使用感覺處理失調(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來描述所有的感覺缺陷。

 

為什麼部分研究或書籍指出感覺統合是無效的?追根究柢是他們在從事感覺統合治療時未完全使用Ayres的原則。

另外孩子的感覺問題是個別差異非常大,你甚至很難找到兩個有一模一樣感覺表現的孩子。像是有觸覺問題的孩子,A可能喜歡玩水,但是不敢玩沙子、小石頭。B可能熱愛美術可以碰沙子膠水顏料,但是要一直洗手。C可能甚麼都可以做,但是堅持一定要坐角落的位子和不肯脫下她的襪子。這三個小孩都有感覺敏感的問題,但行為表現差異卻極大,這特性導致了在做研究上的困難。

有些專業人士無法辨識造成感覺功能障礙的原因,甚至無法去想像有人的感覺系統會和自己不ㄧ樣,這也導致有些人堅持感覺統合治療無用。

所以當有人提及感覺統合理論或是感覺統合治療時,他是否有足夠專業知識和臨床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

 

小故事:曾經有家長和我說:小孩對前庭覺敏感,不可以盪鞦韆溜滑梯很危險!追問之下,家長表示曾經看到有治療師在帶小孩盪鞦韆或是溜滑梯,求好心切下又覺得此活動實在無任何專業技巧,自己帶小孩做就可以了,於是回家把小孩拋接半個小時,直到小孩臉色發白也未注意,自然孩子之後就暈眩吐了。或是有家長想說公園就有溜滑梯了,何必讓孩子做復健呢?就模仿治療師讓孩子也在公園頭朝下趴著溜溜滑梯(卻未模仿到治療師有抓著孩子的腳控制速度和維持安全),導致孩子把門牙給撞斷,結果是孩子哇哇大哭,家長手忙腳亂。

 

這真是讓人聽了很遺憾的故事,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經驗豐富的職能治療師不僅會注意孩子環境和活動的安全性,更會注意孩子是否有感覺承載過度的反應,並能做出適當的行為。職能治療師是受過專業訓練養成,雖然他看起來像是和孩子玩,但是他所做的事情是具有治療性目的的如果你感到好奇,你可以請你的治療師解釋給你聽。

 

 

小故事:曾經有聽過家長表示,兒童所待的機構在午休時間孩子不睡覺會把孩子用被子捆起來並用身體壓制孩子,孩子整個午休時間都哭鬧和掙扎不停,老師表示是使用感覺統合理論給予孩子深壓覺讓孩子可以午睡….。這真的不是感覺統合治療….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機構,被動地提供兒童一些關於視覺聽覺動作的感覺輸入,提供的人也並非職能治療師,也缺乏一些專業證照。這並非感覺統合,更談不上感覺統合治療了。感覺統合是孩子主動去選擇他當下最有用的感覺,並組織他來達成目標,這過程才是感覺統合。 

 

  最後,神經是有可塑性,但是改變神經需要時間,耐性,和持續性感覺統合異常當然不是各種問題行為的藉口!而是要學會以適當(孩子和你和環境都可接受!)的方式獲得感覺刺激輸入,來讓自己的感覺更有效的運作!

 

 

參考資料

http://digitalcommons.sacredheart.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7&context=ot_fac

書籍:我不是故意的-教養出感覺統合良好的孩子 作者: 林西.貝爾,南西.貝思克   譯者:陳昭如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66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itegold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