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直咬自己的手指頭,用力拉扯自己的頭髮和敲打自己的頭,不斷的衝來衝去甚至故意讓自己的身體去撞牆壁

 

 你覺得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般小孩都是這樣吧?為什麼要特地貼上感覺統合異常的標籤呢?」

「不是現在的小孩子都是這樣嗎?」 

「只是(像)男孩子比較粗魯嗎?」

 

你有聽過感覺統合嗎? 

「他就是故意的!是想逃避某些事情罷!」 

「因為他比較敏感,有人說他有感統的問題,所以他都會這樣….

反應通常會分為不認同型(這種反應又以爸爸居多),奉為圭臬型(這種反應又以媽媽居多)

 

你說以前有帶孩子做過感覺統合治療,你覺得呢?

「我也不知道啦! 別人建議我要給他做感覺統合治療!說對發展好!」

「大動作、協調有進步啦!但是注意力和衝動就還好

「一開始專注力是有進步啦,之後就覺得療效好像沒有這麼明顯。」

 

孩子的這些表現(不專心/衝動/愛生氣/難搞)為什麼是感覺問題引起? 做感覺統合治療就會好了嗎? 還是這些其實是行為問題? 還是其實兩者都有?

  有些時候兒童的忽然「發作」是和感覺有關的,但有些時候孩子只是想耍壞發脾氣。這之中還存在一大段灰色地帶,甚至可能一開始孩子是因為處理感覺需求而產生這些「不好的表現」,後來則成為習慣的反應形式。

  舉例來說:有一個口腔敏感的小寶寶,每一次吃東西的時候,他都會想吐:「食物在口腔裡的觸感,好奇怪!」「口腔內充斥著奇怪味道,好可怕喔!」他學習到的是吃東西=可怕!

之後,小寶寶長大了,也接受過職能治療,能夠處理食物在口中的觸感而不會感到想吐。但是他生活中還是會有不想接受新食物的時候,特別是某個讓他想起食物=可怕的時候,他會發脾氣拒絕吃某項東西。然後他的父母心想:「啊!他口腔很敏感讓他一直這麼的挑食!」

但這其實可能是因為以前的感覺問題經驗,導致之後發展出的行為模式。他是感覺的問題嗎?

  或是另外一種例子:每當孩子對於感覺刺激覺得不喜歡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給孩子很大的關注:「寶貝怎麼啦?不喜歡嗎?」。那孩子是否會學習到哭泣或尖叫=父母的關注呢?孩子真的有感覺敏感嗎?好像有,但是他強烈的厭惡反應只會在父母面前才會出現。


如何分辨是感覺還是行為問題呢?

 

  是行為還是感覺問題?這是個重要卻很難回答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必須承認,有許多的醫師/老師/專業人員覺得感覺統合異常,不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診斷。所以許許多多的職能治療師都在努力出書研究證實它足以成為一個獨立的診斷。但是到目前,大部分的人能夠同意,有些兒童對於感覺刺激的輸入或有過度的反應或是反應不足,或是對環境刺激中的感覺刺激有異常的反應(感覺統合異常是真的存在的!)。

如何分辨孩子是單純的行為表現,還是感覺導致的行為問題呢?

  通常治療師都會提醒家長要細心地去注意孩子行為前細小的徵兆。以行為的產生來說,之前一定會有個「前提」(一定會有些事情在行為以前發生)。這也是我為什麼常常建議家長紀錄孩子的行為,如果你紀錄的話,你會很驚訝的發現,其實你早就注意是甚麼導致這次的爆炸事件,並將它們都寫下來了。

 

1.    1.          孩子這些特殊的行為,是不是已經嚴重影響你的生活?例如你不能帶孩子去一些別的孩子都喜歡的地方,像是吵雜的地方(百貨公司),有特殊氣味的地方(像是寵物店),不能去參加喜酒(因為孩子會不斷哭鬧和尖叫)。

2.    2.          孩子這些行為是不管在哪裡都會發生嗎?例如孩子只有在家裡會哭鬧,但是在學校/保母家都不會?

3.    3.      如果你給孩子一些「好處」,孩子這些不好的行為是否會立即停止?

4.    4.      孩子的行為是哭叫/吵鬧,但是通常沒有眼淚嗎?

 

舉例來說:孩子在早上忽然不聽父母的話,被催促要快一點準時出門時還大發脾氣,是感覺問題嗎?

  孩子的感覺超載可能從起床時就開始累積了,這不僅僅是接受到的她不喜歡的感覺輸入:弟弟將房間的電燈開開關關閃光讓她不舒服的被叫起床,她喜歡吃的早餐麥片沒有了,擺在她前面的是一個她不喜歡的牌子,媽媽要求她換上的毛衣讓她覺得很不舒服,本來還可以忍耐的後領標籤讓她忽然覺很痛。這些她不喜歡的感覺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到最後她爆發出來為止。

  這是這些微小的細節讓你能夠更清楚的了解孩子行為的整體樣貌。

  另外一個可以供判斷的線索是,別人都很好用的策略對你的孩子好像無效了。像是你要求孩子乖乖坐在椅子上,不然就要拿走孩子喜歡的東西。今晚不准玩ipad」「以後都不准你看電視了。有感覺處理問題的孩子會持續的哭泣,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失去了一些他們原有的「特權」,但是你發現他們還是會持續的在椅子上動來動去。孩子的神經系統持續的驅使他動來動去,而且他動的不夠多去滿足這樣的渴望。所以不管你給他他很想要的獎賞和嚴厲的懲罰,這些都無助於改變他的行為。

了解越多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越能幫助你做分析。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為了確認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的問題,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孩子各個的感覺系統

 

所以孩子的行為問題應該怎麼辦呢?

 

  我必須承認:當在逛街或在餐廳吃飯時,看到有小孩衝來衝去尖叫時,他的父母表示:「他只是需要一點感覺輸入啦!」 大概大部分的人心裡都會產生一種想反駁的聲音吧!孩子可能渴望強烈的本體覺輸入,他也正在這麼做,但是家長必須要認知到這個行為在當下是不適切的,甚至是有危險性的。要給強烈的感覺輸入,家長可以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也常常聽聞有些專業人員,會以不准孩子活動當作處罰(像是不准下課),讓孩子一直坐立難安,直到他們能夠控制自己不要亂動,乖巧的站著或是坐著。這對於某些孩子,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從被罰一節下課,到一星期,甚至一學期孩子都不能下課,但是孩子的行為還是沒有改善,因為沒有考慮到感覺的影響。

所以,如果你的治療師說妳的小孩有感覺處理的問題,那這自然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所以只做行為的介入是不夠的,感覺的介入也是同樣重要的。有些時候你覺得感覺的介入一開始是有效的,但之後的進步好像停滯了,也許是指做感覺處理是不夠的。幸運的是,感覺的策略是可以和行為的計畫一起使用的。甚至有些策略是類似的,像是規律的重要性,計時器的使用,隔離的使用,使用簡單和短句子要求,要求孩子複述你的指令。

  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持續的支持他們的感覺系統試著梳理出孩子是感覺還是行為問題?但是即使家長非常仔細地在尋找線索試著去判斷孩子的「演出」,但是孩子的「戲碼」可能每次都不一樣,這真的是有難度的事情。所以我會覺得行為和感覺的介入是同樣的重要的,孩子需要去學習如何忍耐,在一個適當的界線內調整自己的生活和環境。

 

小提醒: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那些感覺活動看起來很有趣,很好玩,但是這些活動都是因為孩子需要而設計出來的,是為了讓孩子夠維持組織性,不是為了好玩而已。

 

參考文獻

http://theanonymousot.com/2013/03/28/is-it-sensory...

http://www.sheknows.com/parenting/articles/987365/...

http://www.nwacprc.org/uploads/9/1/6/1/9161526/s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itegold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